手机版 暗室逢灯网
如果说十年前无序扩张无非导致行业内的成百上千玩家破产倒闭,那么十年后可能出现的风险,则可能牵扯到的就是很多个行业。
在新的一年里,便用光伏的年终盘点迎来开篇。对于产能规划的迟疑其实不是令人担忧的,硅料确定性的需求必然使得其他厂商陆续加入扩产队伍中。
随着产业内其它企业产能陆续释放。价格从年初的8.5万/吨上涨到21万/吨,涨幅147%。此外,还有影视剧无法比拟的真实性。可以预见,中环2021年的年报、乃至于2022年的一季报业绩,都不免会受到影响。对标11月的硅片价格,中环的G1硅片,每片下降0.52元,降幅9.1%;M6硅片下降0.72元,降幅12.48%;G12硅片下降0.55元,降幅6.04%。
那么,这便意味着2021年的装机量可能达成55GW-65GW的目标。难掩失落,供需失衡进入2021年七月份,硅料价格出现松动,硅料小幅下跌给失衡的产业带来了喘息的机会,但是只要下游需求走强,硅料必然涨价。隆基在硅片和组件端建立起的绝对优势,使得其可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硅片外售比例,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。
在双碳目标的刺激下,资本争相加码光伏,新一轮产能扩张已经开启,结构性过剩和失衡仍然存在,甚至可能加剧,新老玩家厮杀之下,行业格局重构势所难免。由于所涉产业链环节不一致,隆基与通威至今仍未正面交锋过,外界也不常将它们放在一起比较。自2016年开始,单晶硅逐步取代多晶硅,技术代差带来了持续的超额利润,作为单晶老大的隆基股份(601012.SH)自然吃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,它与中环股份通过重磅扩产迅速形成了双寡头的垄断格局;晶科能源(NYSE:JKS)、晶澳科技(002459.SZ)等传统组件商不愿受制于人,也扩产硅片;同时也培育出了诸如上机数控、京运通等第三方硅片商,单晶硅片产能趋于饱和。2021年开始后,硅料环节的量缺价高依次向硅片、电池片传导,叠加玻璃、EVA胶膜、背板、边框等辅材涨价,组件价格年内一度被推回至三年前的2元/W,2020年为1.57元/W。
一直以来,隆基、中环分别为182mm、210mm阵营的主要代表,泾渭分明。基于对产业链价格的下行预期,以及国内巨大的项目储备量,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2年光伏新增装机很可能超过75GW。
除了产能具备后发优势、没有历史包袱外,业内有观点认为在一体化布局模式上,通威也略比隆基技高一筹。光伏产业链自上而下大致分为硅料、硅片、电池片及组件四个制造环节,加上电站开发,共五个环节。通威的硅料优势还可以保持,且在上升通道。目前硅料企业宣布的规划产能已超出300万吨,可以满足1200GW的装机需求
他认为,双碳目标刺激下,越来越多的新入局者投资光伏制造端,这给传统光伏企业带来巨大挑战,可能会让产业格局产生根本性变化。考虑到2020年近半装机发生在12月,2021年全年的增速将远低于市场预期。其中,分布式光伏气候渐成,市场初具规模。涨价潮源于硅料的量缺价高,而高度集中的硅片企业上半年也收获了红利,下半年因新产能释放以及低价存货用尽而利润缩水;电池、组件端的成本转嫁能力明显更弱,利润严重受损。
2020年,协鑫在硅料和硅片环节的全球第一头衔,各被通威和隆基夺取。光伏电站大致可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类,后者又细分为工商业和户用。
自2016年开始,单晶硅逐步取代多晶硅,技术代差带来了持续的超额利润,作为单晶老大的隆基股份(601012.SH)自然吃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,它与中环股份通过重磅扩产迅速形成了双寡头的垄断格局;晶科能源(NYSE:JKS)、晶澳科技(002459.SZ)等传统组件商不愿受制于人,也扩产硅片;同时也培育出了诸如上机数控、京运通等第三方硅片商,单晶硅片产能趋于饱和。随着行业利润的重构,以及新玩家的涌入,2022年光伏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存在较大变数。
2021年1月~10月,分布式装机19GW,占同期总装机约65%,其中户用同比增长106%至13.6GW,为新增装机的主要来源。一直以来,隆基、中环分别为182mm、210mm阵营的主要代表,泾渭分明。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硅业分会根据各主要企业的规划进行初步统计,2022年底,国内多晶硅产能为85万吨/年,考虑到海外产能供应,可满足230GW的装机需求。1月~9月,硅料、硅片、电池片、组件价格涨幅分别为165%、62.6%、20%和10.8%。在双碳目标的刺激下,高利润、低门槛的硅片环节更加受到资本的青睐,超额利润随着产能的膨胀逐渐消弭,硅料涨价更是加速蚕食硅片利润。头部企业也不能高枕无忧,要利用自身规模、成本、技术、品牌优势保住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。
隆基在硅片建立起绝对优势后,进军组件业务,与自己的客户直接竞争订单,且抢成老大,破坏了自身的产业生态。2021年,得益于硅料的高价,通威迅速拉近与隆基的净利润差距。
但中环近期首次推出182mm、218.2mm两种尺寸产品,两种尺寸版型一致,但据称218.2mm功率更高,这被外界解读为中环抢夺隆基182mm市场蛋糕的重要信号,中环的越界行为预示2022年的硅片市场必有血战一场。在双碳目标的刺激下,资本争相加码光伏,新一轮产能扩张已经开启,结构性过剩和失衡仍然存在,甚至可能加剧,新老玩家厮杀之下,行业格局重构势所难免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垂直一体化是把双刃剑,尤其是电池、硅料这两个投入过大的环节,协同合作是很好的方式。由于所涉产业链环节不一致,隆基与通威至今仍未正面交锋过,外界也不常将它们放在一起比较。
硅业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吕锦标对《财经》记者表示,组件业务给隆基带来的也不完全是利好,还有巨大的客户压力。目前在光伏制造端的四大环节中,隆基在硅片、组件两端登顶,通威则在电池和硅料两端登顶。集邦咨询绿能产业分析师邹炎慧指出,考虑到产能释放节奏,能耗双控指标以及检修等不确定性因素,2022年上半年硅料产能新增有限,叠加下游刚需,供需紧平衡,下半年供应紧张将得到有效缓解。隆基在硅片和组件端建立起的绝对优势,使得其可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硅片外售比例,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。
比如硅片行情差的时候,即可调高硅片自用比例,加工成组件产品对外销售;反之亦然。按照目前的规划产能来看,届时它很可能空降成为仅次于隆基、中环的第三大硅片商。
如此看来,一体化程度较低的中环可能在此轮降价潮中受伤更重,该公司也正在快马加鞭加码自身组件产能。一直以来,分布式光伏市场因为分散、体量小而以民企开发为主。
但由于部分企业对政策认识不到位,缺乏统筹规划,导致实操中乱象频发,国内多县、市开始暂缓甚至暂停相关项目备案及电网接入审批。2021年底,隆基、中环股份(002129.SZ)双寡头对垒的火药味渐浓,双方已先后各自累计降价两次。
新进入者始终拥有后发优势,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老玩家很可能轻易被财大气粗的新人淘汰。除了产能具备后发优势、没有历史包袱外,业内有观点认为在一体化布局模式上,通威也略比隆基技高一筹。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,目前国内已公布合计超过60GW的大基地项目规模,19个省(区、市)共计约89.28 GW的光伏电站配置规模。基于对产业链价格的下行预期,以及国内巨大的项目储备量,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2年光伏新增装机很可能超过75GW。
四、分布式电站不再是配角电站是光伏的下游环节。隆基市值虽处于高位,但硅片已经没有绝对优势,保持和突破的压力加大。
2022年,电站装机结构也将呈现新的特征。明年硅料供需整体仍将维持紧平衡,价格中枢下移,但该环节将依然保有较高利润。
2021年是十四五的第一年。光伏产业链自上而下大致分为硅料、硅片、电池片及组件四个制造环节,加上电站开发,共五个环节。
Copyright (c) 2018-现在 XML地图html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. 随着P型PERC电池接近其理论效率极限,N型电池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,其中TOPCon电池技术是最重要的N型技术路线之一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 企业网站源码 pbootcms教程 八戒站长 空间域名 海纳吧 三合一建站 多城市分站1